Zhiguang Wang   Technology. Game. Art.

Iván Fischer指挥Budapest Festival Orchestra

fischer-budapest

  • 时间 2014-03-09 19:30
  • 地点 国家大剧院·音乐厅,北京
  • 独奏 Renaud Capuçon (雷诺·卡普松) 小提琴
  • 乐团 Budapest Festival Orchestra (布达佩斯节日乐团)
  • 指挥 Iván Fischer (伊万·费舍尔)

曲目

  • Borodin: Polovisian Dances, from “Prince Igor”
  • Glazunov: Violin Concerto in A minor, Op.82
  • Beethoven: Symphony No.7 in A Major, Op.92

费舍尔和布达佩斯在大陆的知名度应该算是不高的,这从音乐厅里大把的空座就能看出来。我之前也只是听过他们的匈牙利舞曲之类。但今晚的的演出着实让我惊喜了一把。

今天来得比较早,7点就进音乐厅了。首先注意到的就是弦乐器的摆位:贝司在正后方,大提琴和中提琴在内声部左右,一二小提琴分居两侧。这样摆位的声音厚实而有纵深感,整体会形成一堵音墙。我猜想今天的演出会比较强调低音声部,事实证明果然如此。

开场的波罗维茨舞曲编制很大,各式乐器把舞台都摆满了。这部作品是第一次听,音乐的色彩很丰富。里面有一个段落,旋律经由铜管和木管演奏之后转交给弦乐组重复演奏时,音色太美了,有一种让人融化在其中的感觉,这让我想起柴可夫斯基的意大利随想曲,里面有一个主题也是类似的手法。这个段落充分显示出了乐团的实力,这种音色是世界一流的乐团才具有的。

接下来演奏格拉祖诺夫的小协时减少了编制。卡普松的音色很好,散场后一看节目单原来小提琴是用的斯特恩(Isaac Stern)的瓜内利,难怪。这部作品我听的时候略微走神了,但不乏一些美妙段落还是能把人抓回来的。

独奏家加演了格鲁克(Gluck)歌剧《奥菲欧与尤丽狄茜》(Orfeo ed Euridice)中著名的《旋律》(Melody),但这个无伴奏的版本听起来有点诡异,有一种教堂感,展示了神性而丢失了人性。如果当时旁边能有拨弦伴奏,可能会更加有感染力。

今晚的重头戏是下半场的贝七。来之前我觉得演这种快被演滥的“大俗”曲目,有些不过瘾,但事实证明我想错了。费舍尔非常强调低音声部的骨架,将贝司较上半场翻倍增至八把,使得演绎充满了音响结构上的说服力。这种厚重而有韵味的弦乐,让我想起卡拉扬时期的柏林爱乐。而有些段落,例如第四乐章的发展部,又有了一点富特文格勒风格的自由速度,效果非常好。

优异的演出,会让人希望演出能够晚点儿结束,就像今天第一和第四乐章的呈示部均没有反复,虽然我更认同不反复的演绎,但此时我真的希望能够反复,因为他们奏出的声音实在是太棒了!作品的崇高感充分展现,深深地打动了我,这和6号港乐的贝五形成了极大反差,这就是好听和伟大的区别。

从观众热情的反应能看出来,被打动的不仅是我一人。几次返场之后,加演了巴托克(Bartók)的罗马尼亚民间舞曲(Romanian Folk Dances)。费舍尔用中文报出曲目名的举动相当地讨好观众,但遗憾的是后者依旧不改听到老外说中文就莫名兴奋的习惯,而且不明白报完曲目是就要开始演奏的是不期待观众鼓掌的,这导致前3秒的演奏直接被掌声淹没了。演奏是一流的,再次show-off了乐团弦乐声部的实力。

可惜的是只有这一次加演。不知是否和今天观众那操蛋的秩序有关。全场在每个乐章结束后的停顿之处都有鼓掌,导致指挥和乐团在乐章间花了比通常更久的时间来调整状态。肆无忌惮的咳嗽和掉手机的声音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次,却经常是在独奏和拨弦的幽静段落,将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气场戳破。在贝七最精华,也最具精神性的第二乐章后段,弦乐声部对位进行的段落,侧面的一位男士手头开始出现刺耳的揉搓塑料袋的声音,引发一堆人侧目而全然不知;没过多久在乐章即将结束的弱奏段落,一个女士居然起身离场,而且高跟鞋的声音还不小,引起旁边一位经常来看演出的爷爷满脸厌恶的表情。在演出结束后,我特意到那位塑料袋男旁边问他当时在做什么,令我惊诧的是他完全不记得有这回事哦!最后发现原来丫是在从一包心相印里掏纸巾!

这位仁兄下次再来听音乐会的时候,就会注意保持安静了吧。每次若能改变一个人也不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