Zhiguang Wang   Technology. Game. Art.

王羽佳, LSO与Harding

yuja-lso-harding-1 yuja-lso-harding-2

  • 时间 2014-03-01 19:30, 2014-03-02 19:30
  • 地点 国家大剧院·音乐厅,北京
  • 独奏 王羽佳(Yuja Wang)钢琴
  • 乐团 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(伦敦交响乐团)
  • 指挥 Daniel Harding(丹尼尔·哈丁)

曲目

03-01

  • Rachmaninov: Piano Concerto No.3 in D minor, Op.30
  • Stravinsky: Petrushka

03-02

  • Prokofiev: Piano Concerto No.2 in G minor, Op.16
  • Mahler: Symphony No.1 in D Major, “Titan”

王羽佳的唱片我听过一些,特别喜欢她和前段时间刚过世的大师阿巴多(Claudio Abbado)合作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(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),炫技而又精致平衡。

这两场的曲目安排很有趣,两部钢琴协奏曲是王羽佳和杜达梅尔(Gustavo Dudamel)在 DG最新录音 中合作过的;马勒一则是Harding年轻时的成名曲目,他亦指挥RCO(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)出版过马勒一的现场录音。

从我听LSO唱片的经验来看,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“爆棚团”。为什么这么说?因为他们的唱片往往有一种“死了都要奏”的劲头,音响效果震撼,感官刺激强烈,很过瘾。缺点则是并不像德奥乐团那样讲究整体的平衡、声部之间衔接的细腻,音色多数时候也比较粗粝。一句话:有音响没音乐。哈哈。

Anyway,两场音乐会无论曲目还是演出者,均是个人第一次在现场聆听,因此很是期待。

第一日

对我来说,拉三的吸引力远不如拉二。前者显得冗长多余,“铲一车煤”的密密麻麻的音符缺乏音乐上的意义,每次第一乐章的主题呈示完之后我就开始昏昏欲睡。其中第二乐章末段,乐队弦乐声部奏出那个无比宽广的旋律然后钢琴进入,一直到第三乐章呈示部结束,这一段音乐是我非常喜欢的,每次听都会将我从昏昏欲睡的状态中唤醒,变得热血沸腾。

王羽佳的现场演奏要比唱片上动人得多。不仅是琴音更加饱满有力,还有来自视觉上的冲击:短发、火爆的亮色超短裙和高跟鞋,加上利落自信的台风,又没有朗朗做作到让人起鸡皮疙瘩的表情。目前她的曲目选择和演奏风格都还是炫技路数,看得人眼花缭乱。相比之下乐队就比较疲软,和独奏家之间缺乏化学反应,属于走个过场应付了事。

羽佳“铲煤”结束后没有加演,估计是累得够呛。

彼得鲁什卡是我第一次听。现代风格的作品是我比较无感的,但听下来比想象的要精彩。这部作品把节奏和音色作为核心,带有粗犷的美,令人大开眼界,原来现代作品不都是嘈杂喧闹音符的堆砌。作品里面有一个段落用的主题我似乎在肖斯塔科维奇(Dmitri Shostakovich)的某部作品中听过,可能是爵士组曲(The Jazz Suite),或是歌剧组曲(Moscow-Cheryomushki, Op.105),但用节奏将其打散成了“离散”状,很有意思!

接着乐团加演了其保留曲目 – 电影《星球大战》(The Star Wars)中的 “Main Title”。这一下把“爆棚团”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,乐团辐射出的能量简直要把屋顶掀翻,真是无可挑剔的现场演奏!观众疯狂了,掌声沸腾,尖叫声不绝于耳。原来这最后加演的才是主菜,之前的曲目全都是送的 :D。

第二日

上半场的普二非常精彩!可以说是远超第一天的拉三。普二号称是“这个星球上最难的钢琴协奏曲”,具有一种奇特的趣味,节奏灵动而带有幽默感,我称之为“怪味胡豆”。而在羽佳的手上,这些特质被充分表现出来,却丝毫感觉不到弹奏的吃力。第一乐章的超大段华彩,极其辉煌,叹为观止,这种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,是在家听唱片无论如何也无法相提并论的。末乐章那个反复出现的主题似乎有一种魔力,如此简单的几个音符却具有巨大的感染力,真是神奇。看来以后要开始听听普罗科菲耶夫了。

普二之后羽佳返场了两首风格截然不同的曲子:格鲁克(Gluck)的《旋律》(Melody)深沉内省、动人心扉,普罗科菲耶夫的《托卡塔》(Toccata)则超级炫技,看得人眼花缭乱,显然这样的曲目非常适合她。

下半场的马勒一是个讲究整体感的作品,来自《旅行者之歌》(Lieder eines fahrenden Gesellen)第二首《清晨我走过田野》(Ging heut Morgen übers Feld)的旋律作为主导动机贯穿整曲,在每个乐章中以各种形式出现。我和朋友开玩笑说,听马勒一在第一乐章睡着,半小时以后醒了,疑惑:怎么还在奏第一乐章?!。可惜LSO的这次演奏是一个有音响没音乐的典型,比较粗糙,感官刺激强烈,但无法深层次地令人感动。话虽这么说,但如此辉煌的音响可不是随便就能听到的,这在末乐章尾声所有铜管起立演奏之后的那段音乐尤为明显,真是鸡皮疙瘩掉一地啊。

由于前一天的星球大战太震撼,我很希望第二天能继续演它。不过乐队这次却选择了柴可夫斯基(Pyotr Ilyich Tchaikovsky)的歌剧《奥涅金》(Eugene Onegin)中的波罗乃兹(Polonaise)。演得很到位,散场后和朋友在音乐厅外聊天时,一位老大爷地跑过来问我们最后加演的曲子是什么。“演得太棒了!”,他非常激动,显然是被老柴极大地感动了。

总结

两天听下来,整体印象:羽佳很棒,但Harding棒下的LSO远达不到一周前 科隆爱乐 那场的水准,有些失望。而且这不仅是能力问题,更是态度问题。科隆爱乐是严谨、认真、职业的,表现远超预期;而LSO则显得“油”,颇有出工不出力的姿态。羽佳下次再来开演奏会,我一定会去;而LSO和Harding么,就不好说了。